6月4日,北京小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米机器人公司”)乔迁仪式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举行,仪式上,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宣布小米机器人公司正式乔迁至北京亦庄小米汽车工厂。
这个新闻并不意外,去年11月,优必选、小米、京城机电等企业联合成立北京人形创新中心时就表示,布局建立创新中心,就是为了促进机器人产业在北京亦庄聚集,形成覆盖核心零部件、整机到应用的机器人全产业链体系。
而产业的聚集,首先是企业在空间上的聚集。
一个月多月前,优必选人形机器人总部就在北京亦庄正式揭牌。同为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创始方,小米的乔迁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实际上,早在2023年4月,小米机器人公司就在北京亦庄注册成立,成为小米集团专注于仿生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产业化的唯一主体。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似乎明确了工业制造将是人形机器人的首选落地场景。
小米机器人公司这次的乔迁地,是北京亦庄小米汽车工厂。同时,在这次仪式上小米宣布,他们正推进人形机器人在自家的制造产线上的分阶段落地。
这或许意味着,小米在人形机器人上的打法,正在向特斯拉靠拢:
透过智能汽车的技术迁移,打造首先应用于工业制造端的专用机器人,且先在自家工厂尝试落地试点,未来再逐步拓展到更多场景与不同行业。
回顾小米在入局人形机器人的历程,对于产品在哪落地,小米有一个陡然的转折。
由于自身的消费电子基因,小米起初打造仿生机器人产品,预设的落地首选是家庭或服务场景。
在2021年首次推出第一代四足机器人Cyberdog时,雷军主要宣传的是它的互动能力与“后空翻”这种娱乐的能力,在发布会以及后续的活动中,一直强调它类似宠物狗一样的陪伴、迎宾功能。
这种思路到2022年推出首款人形机器人Cyberone时,也依然没有变化。对于首款人形机器人产品,“高情商”的语音情绪识别能力互动能力,是小米当时宣传的核心卖点,这暗示它将首先用于服务业或家庭场景。
小米这种强调人形机器人“像人一样感知情绪与互动”的能力,其实也是当时行业对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普遍理解:既然有工业机器人和移动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更应该在服务业与家庭场景落地,因此更该关注人形机器人的互动能力。
这也与行业对市场规模的预估有关:如果每一家都有至少一个人形机器人,那么这个市场无疑能达到万亿级别,对比起工业市场,在体量上来说服务业与家庭场景显然更有诱惑力。
这条路线从结果来看,根本无法跑通。
曾经名噪一时,被软银集团寄予厚望的Pepper机器人就是一个失败的典型。
它被称为“首台能读取人类感情的机器人”,软银集团通过自身的商业网络,在日本与欧美大力推销Pepper在服务业落地,从事接待、导购等工作。
然而自2015年发售之后,由于成本过高,它基本上是卖一台亏一台,软银机器人仅在2015财年就亏损10亿美元,最终软银在生产了2.7万台后,宣布于2020年停止生产。
Pepper的失败,源于以下三个致命缺陷:
1、没有实际作用,仅仅是一台“大玩具”。对于一款家用或服务机器人而言,它无法完成除了对话与移动以外的工作。
2、情感功能只是噱头。由于当时人工智能技术的不足,Pepper的对话指令其实都只是事先设定好的,所谓读取情感以及与人互动的能力,根本无法达到现实需要,甚至软银自身在2015年10月之后,都关闭了Pepper相关的功能。
3、生产成本太高,即使以低于成本价出售,售价依然高达3万美元一台。叠加上前两个原因,家庭与服务业终端对其毫无兴趣。
Pepper的黯然退场,也是人形机器人赛道在过去10年折戟商业的缩影:由于没有实际生产力,允诺的互动能力也没有实现,导致人形机器人始终被看成“大玩具”,无法实现产业化落地。
小米在推出Cyberone之初就表示,这是一次对未来科技的探索,并没有表现出在商业化落地上的野心,Cybeone发布之后,也并没有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直到大家发现了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落地潜力,小米在人形机器人上的产品战略陡然转向。
引领人形在工业落地风潮的依然是特斯拉,马斯克一直放话称Optimus将首先在工业场景落地。
2023年,马斯克多次在公开发言中表示,Optimus已经开始在特斯拉自家的汽车生产线上试点落地。一开始会从简单的搬运工作开始,随后拓展到拣选以及拧螺丝等精细操作上。
跟随这股潮流的还包括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Agility Robotics,它与福特合作将人形机器人引入到汽车产线上;
初创企业Apptronik则与奔驰合作,其产品将协助工人搬运、巡检与装配零件;
国内“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也接连与蔚来以及东风柳汽合作……
可以发现,从去年这股人形机器人浪潮开始,几乎所有人形机器人企业都将落地重心转向工业制造,尤其青睐在汽车工业的落地。
这个变化一方面源于随着人工智能的爆发,人形机器人软硬件技术积累已经逐渐成熟,尤其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迁移让人形机器人在成本与能力上